访古镇·赏国粹·品匠心——16级笃志班“笃行明志·振翅寻梦”江西游学之景德镇
2017年11月10日,笃志16班师生来到举世闻名的中国瓷都——景德镇。在这里他们了解了中国瓷器的历史传承,参观了古法手工制瓷的工艺流程,学习了简单的制瓷工艺知识,并亲自动手尝试拉坯、画坯,感受瓷器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制瓷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
同学们参观制作瓷器用的高岭土
同学们参观古法拉坯的过程,手工艺人需要用手里的木棍转动脚下的转盘,使转盘转动起来,再进行手动拉坯。现在这种原始的操作工具已经被现代化可自动化可调节转速的机器所代替。而这种人工用木棍转动转盘的手艺也已经失传,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学习这种技法了。
老手艺人在修坯
同学们参观修坯的过程
制好的坯胎都放在木板上进行晾晒,按照传统的办法,木板下面都会有个水池,水池里的水蒸发出来,能够起到防止坯胎龟裂的效果。
老手艺人向同学们展示施釉
老手艺人向同学们展示和讲解施釉的过程,这位老师傅说,他是从小就学习和练习施釉,所以手腕有力而又灵活,转动的时候还要迅速,这样上去的釉才会均匀而且薄厚适当。一般过了十三岁再练习手腕太硬,就很难再学习施釉了。
同学们参观青花瓷的上青(也称画坯)过程
通过参观同学们还了解到,景德镇的出产的瓷器有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等等,不同的釉在不同烧制条件下可以出来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制作工艺也可以制作出各具艺术形态的作品。
这位老师傅正在制作的是玲珑瓷
这位老奶奶是位聋哑人,她和他的老伴已经八十多岁了,他们的一生都专心致志地在陶瓷上进行雕刻。
在景德镇一个手工艺人只能学习一项技艺,一个人一辈子只能从事一项技艺,分工细致,精益求精,所以才会有精美绝伦的瓷器文明世界,流芳百世。
景德镇有上千年的制瓷历史,千年来这里窑火不断,制陶人的智慧与坚持,都在熊熊窑火里化身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与世人见面。同学们还参观了曾在历史上曾经或昙花一现,或经典流传,或威名远扬的古窑,包括明清御窑、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等。
宋代龙窑外观
古窑内部结构
葫芦窑从窑的尾部看像一个巨大的葫芦,因此而得名
参观完老工匠人制瓷的过程,同学们不禁摩拳擦掌自己也想上手试一下。下午同学们走进制瓷“作坊”,自己也亲手体验了一下拉坯和画坯的过程。
在制陶工人和老手艺人手里,玩起来像变魔术一样的“泥团”,在同学们手里却特别不听使唤。有同学说我本来想做一个瓷瓶,结果一会儿它变成一个一个“烟灰缸”,又过了一会儿它又变成了一个“茶壶盖”。通过练习,同学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樱桃好吃树难栽”。其实每一步制陶工艺流程都一样,看起来简简单单,但事实上传承是千年的智慧。而只有做到台下十年功,才能看起来台上很轻松,才会有惊艳世人的瓷器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匠人精神”吧。
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每个同学都通过拉坯做了一个小的作品。拉坯环节结束之后,同学们又体验了一下青花瓷的画坯。
同学们将对古镇的情怀,家国的梦想,未来的愿望都描绘在这小小的瓷盘纸上。传承千年的工艺,不变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爱国、报国的愿望。
在景德镇,同学们还参观了浮梁古镇。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提到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就是这里。浮梁古城较好地保存、重现了了古城古县衙的风貌,城墙大门外用青花瓷地砖形象地展示了景德镇千年来制瓷文化的工艺进步和历史变迁。
同学们跟着讲解员了解景德镇的制瓷历史
同学们在古县衙体验“升堂办案”
笃志班师生在浮梁古县衙合影
11日早晨,同学们又慕名来到景德镇有名的大学生创业市场——明清园的周末早市。
同学们逛跳蚤市场
正在出售的大学生作品
景德镇也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进步。景德镇之行,同学们看到是国宝陶瓷,更是制瓷背后的匠人精神。时代是进步的,相信笃志班的同学们学习到了景德镇人的传承,也学习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面对的是更广阔的世界,也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