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学家——初一年级中科院研学活动侧记
2018年1月24日我校组织初一年级的同学前往中国科学院大学(怀柔校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开展研究性学习。此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初一年级同学感受科学文化魅力、接触前沿科技成果、提升科学素养。此次研学活动形式有前言科学讲座、参观、体验、交流,活动内容包括参观体验风洞实验室、参观体验高铁实验室、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参观中国科学院大学怀柔校区。
风洞实验室,是以人工的方式产生并且控制气流,用来模拟飞行器或实体周围气体的流动情况,并可量度气流对实体的作用效果以及观察物理现象的一种管道状实验设备,它是进行空气动力实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风洞实验是飞行器研制工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航空和航天工程的研究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工业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在交通运输、房屋建筑、风能利用等领域更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实验方法,流动条件容易控制。实验时,常将模型或实物固定在风洞中进行反复吹风,通过测控仪器和设备取得实验数据。
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纪念馆是中国科学院利用怀柔火箭基地原址进行改造建立的。2013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指示,将怀柔火箭发射试验基地建成“两弹一星”早期科研成果展览馆,保持当年的原貌,作为科学院的历史贡献的传承。
纪念馆分为中科院与“两弹一星”事业展厅、中科院“两弹一星”历史人物展厅、中科院早期学科历史展厅三部分,展出“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照片和实物等。
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同学们了解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精神,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
研学活动结束后,同学纷纷表示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 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 “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同学们纷纷表示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像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当年那样,凭着那么一种干劲、那么一种热情、那么一种奋斗精神,努力学习,提高本领,做一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崇高事业的合格建设者。